close

中正紀念堂及兩廳院建築特色

http://blog.xuite.net/taiwanalfa/alfataiwan/349591158

: 中正紀念堂主體

中正紀念堂及紀念公園位於台北市中心,莊嚴的宮廷式建築,充份展現出中華文化特色之美。

八角攢尖頂的紀念堂,和垂檐廡殿頂的國家戲劇院,垂檐歇山頂的國家音樂廳,構成三山並立的佈局,氣勢雄偉,景觀壯麗。

重檐廡殿頂~太和殿1    

中正紀念堂的堂體有70公尺,約20層樓高。寶藍色琉璃瓦的屋頂、 白色的大理石牆壁,還有堂前紅色的如意花壇,分別代表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自由、平等與博愛」精神。

屋頂是八角形,代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排成「人」字形的琉璃瓦屋頂集聚在寶頂,直指天際,寓有「天人合一」的涵義。

紀念堂建在三層寬廣的基礎上,方形的平面表示「中正」的意思。三個臺階象徵 蔣中正努力實踐的三民主義民主體制根本-「民有、民治、民享」。

紀念堂的正面階梯84階,加上通往大廳的五階,總共是89階,代表蔣中正享年89歲。

 重檐廡殿頂~太和殿2 

重檐廡殿頂~太和殿

 

: 迴廊與角亭

  迴廊沿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三面人行道建築,高5.5公尺,

全長1,200公尺〈自音樂廳旁角亭至戲劇院旁角亭之單面牆長度為748公尺,全長為1,948公尺〉。

外側臨人行道之牆面上,每隔4.5公尺分嵌中式燈籠窗一個,共有18種不同之花格與形狀,共246個,

〈含單面牆所嵌燈籠窗則形式為26種,總數共390個〉頗具特色;內側臨公園部分則為圓柱支拄而無牆。

角亭有4座〈含兩廳院部分則有6座〉,高11.1公尺,形式與用料,均與牌樓同。

 

: 光華池及雲漢池

公園左右正前方,分別建有雲漢池光華池

「雲漢」之名取自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手書之「漢影雲根」,

「光華」則為光復中華之意,兩池面積皆約三千平方公尺,為不規則形狀的人工池,配以人造假山、瀑布及半圓形拱橋,景緻十分優美。

池內飼養各色各樣、紋彩斑爛的錦鯉,為紀念堂開放之初,由何應欽將軍及國內外喜愛錦鯉的人士自動捐贈。

 

>>>>>>>>>>>>>>>>>>>>>>>>>>>>>>>>>>>>>>>>>>>>>>>>>>>>>>>>>>>>>>>>>>>>> 

:仙人走獸

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大中至正牌樓、大忠與大孝牌樓及角亭等,均按建物的等級,安放不同數量的脊獸。

據【大清會典】記載,紫禁城各處宮殿的房頂上,有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飛禽走獸。

這些琉璃釉面小獸的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

其中天馬與海馬、狻猊與押魚之位可置換。

脊獸由瓦製成,高級建築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鏽,

對脊的連接部起固定和支撐作用。後來脊獸發展出了裝飾功能,並有嚴格的等級意義,

不同等級的建築所安放的脊獸數量和形式都有嚴格限制。

【仙人】關於仙人的坐騎有兩種說法,騎鳳仙人跟騎雞仙人。至於仙人是誰,則有三種傳說:

一說是被敵軍樂毅追到河岸的齊閔王,走投無路之際,出現一隻鳳凰來救他渡河。後人用此仙人象徵逢凶化吉。

二說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他來攀龍附鳳,姜子牙知他小舅子才能有限,告誡他說他的官位已到頂端,再往上爬就會摔的粉身碎骨。

於是建築工匠便把此典故用在這裡,把仙人放在屋簷的最前端,暗示再往前就會摔到地上了。

三說齊泯王昏庸無道(我想起鍾無豔裡頭齊王的樣子),百姓憎恨他,連珍禽異獸都對他窮追猛打,把他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因而衍生出仙人走獸的樣子。

【龍】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神獸,龍的造型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可以呼風喚雨,有著無窮的威力。

應用:廟宇、宮殿中隨處可見,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徵、此外明清亦用來象徵帝王。

 【鳳】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統稱為鳳凰。祥瑞的象徵,鳳凰出現則天下太平;通常與龍一起出現,明清時期象徵皇后。

【獅子】萬壽之王,勇猛威嚴。兇猛的猛獸都可以避邪,也是一種吉祥神獸,常見於廟宇石獅。

中國不產獅,但獅文化處處可見,石獅子、舞獅、劍獅等傳統中國建築常見神獸。神獸獅子與生活上的獅子多有所差異,主要還是獅子在中國被賦予了神力。

【天馬】神馬,狀似馬,能日行千里、追風逐日,淩空照地、能飛天。另一說,漢朝時,對西域的良馬稱為天馬,天馬又是尊貴的象徵。(成語:天馬行空)

根據資料研判,天馬源自於西域良馬,加以神話會飛天;應該跟西洋的天馬(Pegasus)造型相似,但頭上沒有角,多數亦沒有翅膀。

天馬標準型態,天馬與海馬造型上十分相似,但大多數作品在表現天馬時會有翅膀造型。

【海馬】能入海入淵,逢凶化吉,天馬和海馬都是忠勇之獸。

有也一說海馬與天馬象徵皇威通天入海。

【狻猊】(音同酸泥)形狀像獅子(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頭披長長的鬃毛,兇猛無比,吃虎豹,百獸順從。

另一說法,祂也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喜歡煙火,用來避邪。

應用:最常見的地方就是廟裡香爐的三隻腳上,各有一隻狻猊。

狻猊在造型上與獅子極度相似,狻猊本來就是獅子的別名。

但是根據參考紫禁城與中正紀念堂的走獸照片後發現,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頭部而已,狻猊的鬃毛比獅子含蓄一些。

【押魚】(狎魚ㄒㄧㄚˊ)海中異獸,狀似虯龍,身覆鱗甲,尾部有鰭,是掌管水中魚類的統領。

功用:狎魚能噴出水柱,有滅火(防火)功能。

應用:網路上幾乎都把狎魚跟斗牛一起介紹,狎魚的資料只有在走獸中能找到。

狎魚的標準型態,跟龍的造型很像,全身都有鱗片,差異在於後端不是腳而是魚尾巴。

【獬豸】(音同「謝志」)造型:有一說法獬豸外觀看起來像羊(或牛、鹿),有一說法祂似龍有尾、似獅有角,不管怎樣共同特徵是頭頂上長有一獨角。

功用:獬豸喜歡居住在水邊,如果看到有人吵架,會用角把理虧的人撞倒(並且吃下去),所以獬豸被拿來當作正義的化身。

應用:有趣的是中華民國憲兵的佩章上面的神獸就是獬豸。

【斗牛】造型:虯龍的一種,長著鱗甲、牛頭、龍身(也有說牛身)。

功用:遇陰雨作雲霧,能消滅災禍;功用是防火鎮災。

應用:網路上幾乎找不到鬥牛的圖片,但明代漢服裡面有個圖案是斗牛,可能就是這種神獸,參閱明代漢服實物(有斗牛照片多張),

另外這網站提到「爪四指龍形動物稱蟒,爪五指龍形動物帝王服用者稱龍而臣下服用仍稱蟒,頭有牛角蟒形動物稱鬥牛。」

至於虯龍是什麼,《廣雅》提到「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璃龍」,敘述是符合的。

【行什】造型:猴子造型,背有雙翼,手持金剛寶杵

功用:金剛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長的像雷公,可以防雷。因為排行第十,所以叫行什。

應用:只有紫禁城太和殿有。

 

:吻獸與望獸

古人傳說,宫殿、廟宇等屋脊上装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

起初並不是龍型的,是由簡單的翘突逐漸形成動物形的脊飾,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

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約西元前1046-西元前256),周王城圖屋脊兩端就有這類装飾物。

鳥形演變為鴟尾(傳说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至唐代(618-907年)則出现張口吞脊的鴟吻。

宋代(960年—1279年)以後龍形的吻獸增多,

清代(1644)已很普遍,表面装飾龍纹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寶劍,

藝術形象完美,稱為“正吻”、“龍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及戧脊上則常用獸頭,

這些獸頭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獸。

吻獸的使用也逐漸形成較嚴格的定制和比較嚴密的格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的頭像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救國團台北市松山區團委會義工精彩部落園地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