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教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wNzgyMA==&mid=210212589&idx=1&sn=b153eda48e8c55adb6ef861ca5896515&scene=5#rd

 

很多年前,餘世維在《管理思維》課中講過一個案例,他說他有一個習慣,每次要離開酒店,他都會把床鋪整理一下,把攤在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儘量把房間恢復成進來時的樣子。這樣進來清掃的阿姨會對住過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許客人和阿姨永遠不會見面,阿姨高看這一眼也並不會對客人有什麼影響,但這就是教養,在看不見的地方更顯寶貴。

 

研究生入學考試後等成績的那段時間,我在一家麥當勞參加見習經理培訓,培訓的第一課就是倒餐盤。

餐盤上有餐盤紙,只要不是被打濕或者故意破壞的很嚴重,清理餐盤是很容易的。只消把餐盤傾斜45度角插進垃圾桶的門簾,餐盤紙和餐後垃圾就會全部滑進垃圾桶,自己的手一點也不會沾上。

可據我的觀察,就是這簡單的動作,國內大部分用餐者都不會做。父母更不太會鼓勵孩子吃完麥樂雞和開心樂園餐之後把餐盤清理了。用好習慣換別人高看一眼?很多人還做不到。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飛機出差,吃完飛機餐,看見他把餐盒、紙杯、廢棄物都一樣一樣整理好,鋪平,然後把擦過手的餐巾紙攤開,均勻的蓋在餐盤上,再交給空姐。

我坐在鄰座,瞬間覺得自己之前是多麼的粗魯。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東西,但在丟棄時卻可以有教養。

 

看得見的教養是容易的。

因為懾於群體的壓力,但凡有些自覺力的人,都能發現自己跟文明的差距。

在乾淨的環境裏你不好意思亂丟垃圾;

在安靜的博物館你不敢高聲喧嘩;

在有序的隊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隊;

在清潔的房間,你不會旁若無人的點燃香煙。

所謂的教養,真實存在於環境感染力中。

 

難的是看不見的教養。在烏合之眾中誰能保持優雅和教養?

在群體無意識中誰能保持清醒和判斷?

在捨生取義的時刻,誰還能像一個紳士,把生的機會留給婦孺老人?

 

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不是作秀和異類,這恰恰是最能體現教養作為品德的可貴之處。

更難的是那些“慎獨”的教養。

日本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

比如不小心把水灑在了地鐵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車,也要想辦法擦乾淨,這樣下一位乘客就不會覺得麻煩。

 

雖然沒擦可能也不會被人批評,雖然大部分時候並沒有機會跟下一位元乘客認識,但這種謹慎獨處,保有敬畏的態度恰恰是最能考驗真假教養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說到的整理房間,清理餐盤和蓋上餐巾紙,聽起來都是細節小事,難就難在明知道沒有“好處”還依然保持,這就比“被稱讚的道德模範”好的多,也可持續的多。

 

即便沒能改變,但至少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西方和日本最值得尊敬的不是科技和國力,而是教養彙聚成的社會尊嚴氛圍。

 

我路過地鐵和火車站安檢處的時候,看著行李從掃描器裏連滾帶爬的翻出來,乘客要像狗一樣彎著腰去撿起來。一個有教養的設計者應該把這個臺面提高40公分,讓每個人可以有尊嚴的拿起東西;我在金台路等地鐵,聽見兩個法國人在聊天。他們用鄙夷的眼神看著突然插到他們前頭的兩個人,然後用一種車廂裏很少有人懂的語言品評這件事。他們的嘲笑刺痛了我,就像有人問我你們中國人現在還留辮子嗎一樣。我從來不相信一個外國人會像本國人一樣愛這個國家和國家的人民,他們愛的是機會和GDP增速。

 

教養不是西方價值觀的蠱惑,中國2000多年的春秋時代就強調""。那時候西方很多國家還在茹毛飲血。"不食嗟來之食""慎獨""黃鐘大呂"都顯示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強調教養的。

 

教養是一種普世價值:照顧婦女,體諒周到,談吐文明,舉止得體,平靜時保持微笑,危難時保持冷靜,有愛的能力,重視家庭。泰坦尼克號沉船時,並不是每個人都在求生,那些看起來更能改變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女人和小孩;那些可以獨自逃生的婦女選擇把人生最後的時刻留給愛人;那些有教養的老夫婦選擇長眠海底;那些工作人員選擇在沉船上堅守到最後一刻……

 

教養跟窮富無關。飛法國的頭等艙上也有沒教養的行為,偏遠鄉村的田埂上人們也知道禮義廉恥。

 

教養不是道德規範,也不是小學生行為準則,其實也並不跟文化程度,社會發展,經濟水準掛鈎,它更是一種體諒,體諒別人的不容易,體諒別人的處境和習慣。

 

所謂教養,簡單了說,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個更好一點的人“不給別人添麻煩

 

比剛剛好一點的人,不因為自己讓別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教養的簡單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