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台灣茶業的發展約有300餘年的歷史,依其發展的歷程,約可區分成為七個時期,即
n 野生茶時期
n 轉口貿易期(19世紀末以前)
n 開創期(18世紀末到1885年)
n 奠基期(1885-1945)
n 外銷暢旺期(1946-1982)
n 內需擴張期(1982-2000)
n 國際競爭期(2000年以後
台灣的茶-台灣的野生茶
臺灣野生茶的記載 (受天牛之害,很少超過200年)
n 荷據時期,荷蘭人可能調查過,並登記在巴達雅日記中。
n 據說清康熙36年(西元1697年)「裨海遊記」中的附冊「蕃境補遺」 提到野生茶,但查無實據。
n 目前中文最早的記載是康熙56年(西元1717年)發行的「諸羅縣誌」:「水沙連山中有茶一種,味別,能消療暑瘴…」
n 「赤崁筆談」(雍正6年,西元1723年):「….通事每年入山….焙製…」
n 日據時期,曾詳細調查,並且製茶作為貢品。
n 與阿薩姆種做比較試驗,結果產量優於大葉種。
n 分離出山茶與赤芽山茶兩個種
n 育成台茶18號-紅玉
n 那馬夏鄉目前有種野生茶
轉口貿易期
n 台灣人工植茶以前,18世紀末以前
n 歐洲人,尤其是荷蘭人為主
n 荷據時期(1624-1662) ,由中國大陸沿海 安平港 雅加達
n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茶業轉口貿易幾乎停止
開創期(18世紀末到西元1885年)
n 台灣正式植茶的歷史可能在18世紀
n 柯朝在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間,從福建引進武彝種子兩斗,種在台灣北部的魚桀魚坑(瑞芳區)-台灣通史(魚桀 魚---香魚)
n 台北地區的茶樹種植始於清朝嘉慶15年(西元1810年),由福建省安溪縣人井連侯傳入茶苗,種植於深坑鄉的土庫村---深坑廳統計書(1910)
n 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柵、深坑地區就有三個土地契約,載明供作植茶之用。
n 道光年間即已開始銷往福州(台灣通史)
n 台茶正式的外銷紀錄起於西元1865年,由淡水海關輸出 136,703斤的烏龍茶。
英國生物學家斯文豪到台灣(藍腹鷴.攀木蜥命名者)認為台灣茶非常有希望。因美國波斯頓事件不喝東印度公司茶,因掏金熱有許多中國人喝茶,而由台灣進口烏龍茶。
企業化的開始
n 英國人杜德(John Dodd)--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來台考察鴨片與樟腦市場 。
n 結論:
n 兩種產業,甚至於硫磺,均已有具影響力之組織介入,無擴充或介入的空間。
n 茶葉的生產與國際市場需求強烈,台灣人無有影響力之勢力介入。
經濟生產初期
n 約翰杜德的貢獻
n 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來台考察
n 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契作生產茶葉
n 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在艋舺開設精製茶廠
n 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出口2131擔烏龍茶至美國
n 1877年台茶的外銷量已達 590萬斤
n 五家洋行(寶順 Dodd & Co.、德記 Tait & Co.、怡記 Elles & Co.、水陸 Brown & Co.及和記Boyd & Co.) 壟斷台茶外銷
二、洋行的經營
n 初期洋行的經營
n 經營模式:
n 洋人懂洋務(國際貿易)與財務管理,不懂(或不想懂)中文,雇用買辦(懂洋文的中國人)辦理物資採購與庶務。
n 買辦懂洋文,不懂洋務,不知國際行情與茶情,但知道洋行收購行情。委託茶販購買茶葉。
n 茶販不知道洋行的收購行情,但知道買辦的收購行情。直接向茶農收購茶葉。
n 茶農賣茶葉給茶販,向茶販借貸資金。
n 契作模式與資金流通
n 契作:
基本上是茶販與茶農間的契約關係,茶販提供資金,茶農將產品賣給茶販。
n 資金流通:
洋行向廈門的銀行或錢莊貸款,利息大多在年利率6%以下。加碼後,交給買辦貸放出去。(大約變成24%)
買辦取得資金後,加碼貸放給茶販;茶販再加碼後,貸放給茶農。
n 基本上,這是一種層層剝削的生產模式。受剝削的是最基層的農民,有時還會夾雜地主與佃農的關係。
n 洋行、買辦與茶販是剝削階層,獲取鉅額的茶葉差價及貸款利差。因此,買辦與茶販在一般人或歷史上的評價不高。
n 此種產銷鏈,在當時造就了許多有錢的新貴,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n 此時期之生產概況-以烏龍茶為主
n 茶農自製成毛茶
n 茶販收購或自行運到台北的茶館 (國人開設的茶行或洋行買辦設立的媽振館) 販售
n 由洋行收購以粗製茶方式運往內地(福州或廈門)加工,併堆後再出口。
n 收購價格完全由茶館及茶販主導
n 茶館知國內茶價,但無外貿人才與資訊,故精製後交給洋行,
n 茶葉之價格一概由洋行決定
奠基與興盛
劉銘傳與日本人
奠基期(1885-1945)
n 台茶面臨第一次不景氣
n 英國人、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的競爭。
n 1.洋人種茶,成為競爭對手。
n 2.改變市場需求---茶館
n 本國茶葉公司惡性競爭
n 宣傳不力
n 無研發與改進能力
n 清光緒10年(1884年),劉銘傳(道光16年至光緒22年,1836-1896)因中法戰爭抵台,光緒11年成為台灣首任巡撫。
劉銘傳的主要措施:
n 整合台灣茶業運銷,組合台北茶商成立「茶郊永和興」 (即台北市茶商公會之前身)。壟斷供需與價格。
n 修鐵路
n 開基隆港
n 政府主動推廣茶葉之生產
n 並嘗試引進紅茶製造新技術。
績效
n 外貿復甦:前清時期,茶葉外銷收入佔台灣外銷收入80%以上。劉銘傳時期,台灣是全中國唯一出超地區。
n 茶價回穩:
n 茶園擴展:茶園並開始向宜蘭新竹方向擴展。相較於19世紀初的茶葉推廣,績效卓著。
日本人的功績
n 日本人對台茶的看法與立場:
賺錢、物資供應與切斷洋行的壟斷:
n 賺錢:以比例看,茶葉是台灣有史以來最賺錢的農作物。
n 物資供應:台灣的茶葉是做為日本人控制地區的主要物資,二次大戰前與大戰期間,大量銷到東三省與南洋。
n 切斷洋行的壟斷:發展紅茶,減少烏龍茶
日本人發展措施
n 開拓新的市場
n 擴大生產規模
n 改善茶葉生產體質,包括改善生產環境如道路、運輸………等
n 引進機械及製造工具
n 改良栽培管理技術,設立研究發展單位
n 引進新品種等
n 為適應政治與市場需求,生產烏龍茶銷歐美,包種茶製香片銷華人地區,增加紅茶項目擴增市場
n 轉機:
n 經濟大恐慌(1920-1930) ,全球茶葉供需大洗牌。
n 經濟大恐慌結束後,東方茶葉生產國未能掌握轉變契機,由歐洲生產國完全掌握供需導向,紅茶變成歐美最主要的貿易與消費產品。
n 日本人乘機放棄烏龍茶,改發展日人控制的紅茶與香片。
復興期
n 在短暫的蕭條後,日本政府在台灣改以發展紅茶及包種茶為主。
n 紅茶銷歐美與西方市場
n 包種茶在薰香後,售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華人地區
n 徹底改變了台灣茶業生產方式
n 紅茶與包種茶取代烏龍茶後的改變
n 烏龍茶-農民自製,小規模生產
n 茶農製茶 茶販集貨 茶商收粗製茶 精製併堆後外銷
n 包種茶與紅茶-大工廠,大量生產
n 茶農生產茶菁 粗製茶廠收茶菁製茶 精製茶廠收粗製茶精製 茶商外銷
n 影響:
n 粗製茶工廠具有大型的製茶機械,大量生產,成本降低
n 茶農不自製,將茶菁賣給粗製茶工廠,茶販階層逐漸消失
n 日商開始大量介入
n 茶廠大型化,精製技術改善,大廠可獨立外銷,廈門漸失轉運功能
n 大量生產薰香所需的原料
外銷暢旺期(1946-1982)-台茶輝煌期
n 二次大戰後,台灣紅茶領先全球茶葉景氣復甦
n 紅茶庫存百萬公斤以上
n 全球茶區復甦緩慢,茶葉供不應求。
n 台茶外銷,取得外匯,加速復甦
n 由大陸引進炒菁綠茶,開創新局
n 珠茶與眉茶
n 平水珠茶:
n 紹興地區生產之一種揉成像小珠子一樣的茶葉,早期集中在平水精製,故稱為平水珠茶
n 珠茶外型緊結,比重大,像一個小珠子,故稱為珠茶。洋人初見珠茶時,聯想到散彈槍的小鐵珠與火藥,所以用Gun Powder (火藥)為名。
n 珠茶曾經是極高價之茶葉,18世紀初在倫敦曾賣到每磅10.5先令。
n 臺灣光復後,上海商人唐季珊與穆道郎等,於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引入珠茶之製造方法。不久即成為臺灣外銷之主力。
n 1952年眉茶與珠茶輸出量(6150公噸)即佔當年總外銷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1965年以後更增至萬頓以上。
n 主銷北非,尤其是摩洛哥(纖維質來源)
n 變成平價茶葉
n 民國60年代起,受下列幾個因素影響,臺灣珠茶重要性開始下降
n 煎茶需求增加
n 人工成本上揚,茶菁品質下降,勞動力開始不足
n 中國大陸開始大量製造
煎茶的崛起
n 又一個綠茶:煎茶SENCHA
n 起源
n 民國5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起飛,自產煎茶不敷所需。
n 民國44年平鎮茶業試驗分所首先自日本引進伊達式煎茶機械一套,開始試製煎茶。
n 臺灣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民間引進新式日本煎茶製造方法與機械,開始製造,並出口日本。
n 臺灣的煎茶產業
n 民國55年起,輸日煎茶激增,民國62年最高曾輸出日本12138公噸。
n 當年出口23516公噸,未進口。
n 98年出口2,375.45公噸,進口 26,480.25 公噸
n 主要生產區:桃園與新竹
n 主要品種:青心大冇
n 輸日主要季節:
四月中旬,日本最早煎茶生產地開始生產以前必須出口
n 以往認為:臺灣煎茶早產,可以迎合日本早春市場。
n 民國80年中葉以後已無煎茶之生產線
n 近年來因綠茶與茶飲料風行,逐漸恢復中。
n 罐裝茶飲料、茶粉、其他茶飲 銷日本
n 茶葉三雄鼎力
n 珠茶
n 煎茶
n 切菁紅茶
n 珠茶先退場
n 切菁紅茶自尋敗退
n 煎茶的國際競爭
n 中國大陸在民國61年引進煎茶機械
n 70年代浙江與靜岡縣締結為姊妹省
70年代之後國際競爭力以基礎勞動力工資為指標,加上台幣升值
台茶的蛻變
n 平均收入與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工資成本大幅增加
n 民國52年以前,國民平均生產毛額低於200美元
n 民國五十九年才提高到每日超過1美元之水準(393美元/年)。
n 民國六十二年,國民平均生產毛額已增加至700美元/年
n 民國六十七年達1595美元/年,
n 民國七十年,已超過2700美元/年
n 中國大陸惡性競爭
n 台幣急速升值
n 中國大陸惡性競爭
n 民國71年以後,台灣外銷茶葉量開始低於總產量50%
n 民國70年,開始大量輸入茶葉
n 民國 81年,茶葉進口量開始超越出口量
(茶產業尚存之因)
n 人均飲茶量激增(2013估計人年均飲茶量為1795公克)
n 取消茶工廠登記
n 開放茶農自產自製自銷
n 市場區隔
n 茶區轉移
n 產期調節
n 罐裝茶之興起
n 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
產業的復興
n 茶葉:多元消費,紅茶、綠茶、部分發酵茶、黑茶齊頭並進
n 飲料茶:近三年來都在9億公升左右
n 袋茶:每年約生產小袋茶(1.5-3.5公克裝)7.3億包,消耗茶葉1500公噸;大袋茶(14-25公克裝)2.3億包,消耗茶葉約5600公噸。
n 茶飲店:估計每年消費約萬噸茶葉。
n 藝術:茶具、茶藝與文化創作蓬勃發展。以茶具為例,以往臺灣人喜歡收藏大陸茶壺與茶具,目前則相反。
n 年生產與流通茶苗500萬株以上,供不應求。
茶葉國際貿易復興
n 業者估計,經由小三通與觀光客(尤其是大陸觀光客)伴手禮輸出量在4000-5000公噸之間。
n 經小三通出口大陸之茶葉以球型包種茶與普洱茶為主。
n 國產茶供應嚴重不足,必須提出增產政策
n 扣除每年進口普洱茶存放量、其他加工品出口原料需求、以及非通關出口,共約9000公噸,因此國人平均茶葉消費量約高估20%
臺灣的機會與可能之因應策略與措施
n 國際市場
n 臺灣是否有可能成為東方的倫敦?
n 國內市場
n 維持國產茶葉的優勢
n 加強消費者教育
n 擴大生產規模與提高產品安全性
n 深耕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