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區徽
救國團 台北市松山區團委會可愛小袋鼠隊徽
區 界
現今松山區以復興南北路、市民大道為界,以西為中山區,以南為大安、信義區;以濱江街、基隆河為界,以北為內湖區;以市民大道6段、松河街為界,以東為南港區。本區現有33里,762鄰,面積9.2878平方公里,人囗約21萬餘人。
特 色
松山原名「錫口」,位於臺北盆地東北方,東南為丘陵地,周圍有四獸山、姆指山、筆架山等山峰綿亙;山麓有基隆河蜿蜒流過,原屬原住民族平埔族遊獵捕魚的勝地,景色雄偉秀麗。
沿 革
清乾隆時期,漢人移民至此,將此地命名為「錫口」(以今日饒河街與八德路四段一帶) 二字係閩南語發音,即平埔族人所稱「河流彎曲之處」;嘉慶時期,錫口附近已發展成繁華地區,享有「小蘇州」之譽。日治時期,民國9年(1920),日人據台,以原名不雅,改以日本四國島西部的「松山」之名代之,並慰日人的懷鄉病。(另有一說則是,因附近山丘多松樹而改名「松山」),設松山庄,由臺北州七星郡轄管。民國三十五年臺灣光復後,政府重新規劃調整,設立本區,正式命名為松山區.
松山區轄有26 里,面積20.7474平方公里,人口2萬2千餘人。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以臺北市為首都;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主要為今日萬華、中正、大同、松山、信義等區),都市建設進步一日千里,不但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進一步發展成世界性都市。民國55年,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並將郊區6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劃歸本市,全市下轄16區。民國79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劃分為12區。民國83年5月,因基隆河整治工程,將河道南移,重新調整區界,將舊宗、金泰兩里分別併入內湖、中山區。
松山區里界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