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樹,白匏子在山坡上常見,因葉背白,被風吹動後,群體視覺效果很美很有畫面。
@白匏子葉背密佈白色絨毛有二重功能
1.白色是為反射陽光,減少酷曬
2.絨毛減少水份蒸發。
@台灣北部潮濕向陽破壞地最常見到白匏子,是崩塌地做植被復育和播種植樹的極佳樹種。
@白匏子的木材是台灣早期用作木屐的原料之一。
@白匏子因屬大戟科野桐屬植物,是相當不錯且天然的染色植物。
@白匏子木材質地輕軟,除了製木屐及當作薪材外,因耐久性欠佳,目前尚無其他用途。
=============
被稱為微笑樹的白匏子
參考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HSxLpRFFY
1.科別:大戟科Euphorbiaceae
2.學名:Mallotus paniculatus (Lamm.) Mull. Arg
3.英文名稱:Turn In The Wind
4.別名:白背葉、白葉仔、穗花山桐、白葉野桐、微笑樹、Ruhanparakoi(泰雅)、Tikkau(排灣) 、白鶴樹。
5.分佈地區:原產於中國南部、台灣,而台灣全島尤其是北部,只要是在低海拔山區向陽處大多可見到它們的蹤跡。
白匏子樹形。
白匏子和野桐葉形幾乎都呈菱形,但仔細觀看野桐葉子比較圓胖,而白匏子則是呈現瘦長形。
隨風翻飛的白色葉子(葉背處),不用懷疑它們就是原生植物白匏子。
知識與知性
1.在台灣,我們時常可在山上遇見一片片隨風翻飛的白色葉子(葉背處),不用懷疑它們就是原生植物白匏子,而更好玩的是連它們的英文名稱Turn In The Wind,都形容的很傳神!
2.白匏子是台灣低海拔闊葉林中相當常見的原生植物。
3.白匏子為半落葉性的中型喬木,多生長於向陽坡,或成片長於伐採跡地或崩塌地。
4.白匏子因屬大戟科野桐屬植物,而野桐是可是相當不錯且天然的染色植物,因此白匏子一樣也具有不錯的染色效果。
5.從遠處乍看白匏子會誤以為樹梢上停了一隻隻的白鶴,因此它們才有個有趣的別名「白鶴樹」。
6.白匏子和野桐葉形幾乎都呈菱形,但仔細觀看野桐葉子比較圓胖,而白匏子則是呈現瘦長形。
7.白匏子為雌雄異株,它們的木材是台灣早期用作木屐的原料之一,另外它們的根、莖、果實都有不同的藥用價值。葉可敷以腫毒、治創傷,而根及果實則可治跌打損傷。
8.由於白匏子生長快速,因此是崩塌地做植被復育和播種植樹的極佳樹種。
白匏子,葉子基部長有蜜腺一對,是吸引小螞蟻的荒漠甘泉。
大戟科小百科
- 大戟科的家族全世界約300餘屬8,000多種,大多產於溫帶及熱帶地區。而台灣約有67屬400種,於全台各地均有分佈。
- 大戟科的植物樣態分為草本、灌木或喬木,其中或莖或葉最大的特色就是常具有乳汁。
- 在平地之處,常可以看得到大戟科家族的植物種類。而亞泥生態園區裡栽植有聖誕紅、變葉木、血桐、痲瘋樹、油桐、蓖麻、土沉香、饅頭果、樹薯、烏桕、白匏子等樹。
其中,痲瘋樹、蓖麻還可以提煉「油」,為生機能源的代表樹種。
4.大戟科植物包含了多種具有經濟價值之作物,像是橡膠樹、油桐、蓖麻、烏臼、木薯等。
5.其中也不代多種有毒植物,像是巴豆、大戟、蓖麻、油桐、痲瘋樹、木薯、烏臼等,其中有多種還兼具有毒魚及殺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