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台北城 (1024 x 768)現代台北城 (1024 x 768)  看見臺北城

臺北城是清朝最後一座風水寶地,城周1500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

為一座長方形的城池,開闢五座門。

北方依大屯山七星山山走勢,以淡水河 為水,朝山及流水的布局,

依城基走向形成後有祖山、前有案山、左青龍、右白虎

東、西兩牆延伸線相交於七星山 ,城基朝北向東旋十三度的臺北城,

城內中心軸線遙指北極星玉皇大帝

 

18世紀之初,漢人大舉移入臺灣,引進精耕農業,啟動了進步的腳步。

西元1709年,陳賴章創立墾號,拓墾臺北盆地,堪稱是臺北蛻變的重要里程碑,臺北盆地開始迅速開發。

 

西元1875年,清廷增設臺北府,並以臺北為府治所在地。

西元1884臺北府城完工,城內人口日集,逐漸發展成為商業區,與艋舺、大稻埕並列為「三市街」,成了臺北市的「原型」。

 

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臺北設總督府,成為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並積極建設自來水、電力、下水道、馬路等都市設施。

西元1920年,又以三市街為核心設市,臺北市正式登上舞臺,逐步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

市區內各式衙門、博物館、圖書館、巴士等近代化建設不斷湧現,臺北儼然已是一個準近代城市。

西元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重要建設更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例如高架道路、捷運、體育館等,其中101大樓曾為世界第一高樓,並成為臺北的標誌。

 

西元1884年臺北府城完工後,城內成為行政區,因政府機關密集,往來人口逐漸增加,吸引不少商民之移居而發展成為商業區,城內就和艋舺、大稻埕並稱為「三市街」,成了臺北市的「原型」。西元1885年臺灣建省後,更升格為省城所在地,進而成為全臺的經濟、政治中心。

 

西元1884臺北府城完工至今 (2014)是臺北建城130週年,在城市發展的歷史沿革中,臺北市是一個標準的移民都市,千百年來從不同時間點生活在相同這一塊土地上的人們,留下了生活的智慧和文化,臺北盆地就像一座天然的環境博物館,從時間的深度,可以從圓山遺址作為認識臺北的起點、從廣度可以在12行政區的巷弄間發現新天地、從不同的移動載具,可以體驗不同生活節奏,也從最高的建築臺北101大樓,盡覽臺北山水風光。



http://blog.xuite.net/alfataiwan/csh/2718523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