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飲料〞-

茶是南方的產物,所以在中國北方沒有,也因此沒有茶這個字。

但從有喝茶的風俗開始,就有了茶的各種專有名詞。

有時從草,有時從木,有時草木並用。(從草的寫作“茶”,出自《開元文字音義》;從木字則寫作“木荼”,出自《本草》;草木並用則寫作“荼”。出自《爾雅》。)

 

其名稱有曰茶、曰檟、曰蔎、曰茗、曰荈

因為茶的味道較苦,所以選用代表『苦菜』的“荼”字。

苦菜即今之苦苣,與茶完全不同。

為了表示荼代表茶的意義,而有了與荼相對的苦荼名稱之出現,苦荼二字反切,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

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顏師古注爲: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得“檟”之音,所以檟又替代了苦荼成為茶的代稱。

“檟”本指美麗的木材,但《爾雅》中則作苦荼的代稱。

茶樹也有高達數十尺的大樹,所以“荼”字從草不合理;

於是加了木字邊,造出“木荼”字,然而此字在《廣韻》十一模中,是楸木的別名,因而省略草頭,成為“梌”。但《廣韻》中的梌是樹名。

於是又將草、人、木加以重新組合編排,造出“茶”這個字。

荼與茶通,是唐顯慶年間蘇恭、長孫無忌等人詳注《唐本草》定荼為茶以前茶的異體字。

直到唐玄宗時,在《開元文字音義》(西元730年)中才正式將“茶”字確定下來,並隨著陸羽《茶經》的問世、傳播與普及,“茶”字才漸漸有了統一、明確的讀音。於唐會昌元年(西元841)柳公權書寫《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西元855)裴休書寫《圭峰禪師碑》時開始,從此,“茶”字的形、音、義才固定下來。

《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只是這時茶尚未進入飲食,而是被用作藥用

茶成為純粹的飲品大抵是在唐中期陸羽《茶經》之後,由於陸羽及其《茶經》的提倡和引導,人們在茶中的添加物才逐漸減少,茶也才慢慢地變成單純的飲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