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恩的一篇文章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威廉˙詹姆斯,為了了解生活在美國社會最底層的流浪漢的生存情況,將自己裝扮成一個瘸腿流浪漢,混跡於邁阿密一群流浪漢中。
 
看著身有殘疾、衣著破舊、滿臉污垢的詹姆斯,這群流浪漢眼睛裡頓時流露出一種關切的目光;一個流浪漢走了過來,他遞給詹姆斯一根樹棍,對他說道: 「兄弟,拄著它,方便些。」詹姆斯接過樹棍,用手一遍遍地摩挲著這根光滑、發亮的樹棍,臉上露出感激的神色。抬眼望去,忽然,心中好像被什麼東西重重地擊打了一下;他發現,剛才那個遞給他這根樹棍的流浪漢走路的背影一瘸一瘸的,卻在努力地直立著,好像有一股力量,在他身上燃燒。
 
拄著這根樹棍,詹姆斯似乎感受到了從這根樹棍上傳遞出來的一種力量;很快,他就取得了那些流浪漢的信任。他們帶著詹姆斯在各超市、居民區的垃圾箱 裡,撿拾被人丟棄的食物和廢品。他們還告訴詹姆斯哪個地方廢品多、什麼廢品值錢、什麼時 間去撿等等經驗之談。

看到詹姆斯瘸著腿翻撿廢品很吃力,一個年輕的黑人流浪漢走了過來,他拍了拍詹姆斯的肩膀,將手中的一大袋廢品遞了過來,對他說道:「兄弟,你到旁邊歇息一會兒,這些廢品你拿著吧!」詹姆斯聽了一愣,疑惑地說道:「這怎麼行?這些也是你好不容易撿到的啊!」
 
那個流浪漢聽了,咧開嘴,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說了句:「我比你容易些!」說罷,轉身走開了。詹姆斯拎著那一袋廢品,回味著剛才那流浪漢說的那句話,心中溢滿了溫暖和感動。
 
中午吃飯時,一個佝僂著背的流浪漢走到詹姆斯身邊,他遞給詹姆斯兩塊麵包,對詹姆斯說道:「吃吧,兄弟!」詹姆斯聽了,疑惑地問道:「你給我吃 了,那你吃什麼呢?」
 
那流浪漢咧嘴一笑,道:「我比你容易些!」說罷,就向旁邊走去了。詹姆斯手裡拿著那兩塊麵包,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淚水又一次模糊了他的雙眼。
 
晚上,詹姆斯與這群流浪漢蜷縮在一個橋洞裡。看到詹姆斯睡在橋洞的外沿,一個滿頭銀髮的老漢走了過來,他對詹姆斯說道:「兄弟,你睡到我那邊去, 那邊舒適些。」詹姆斯聽了,疑惑地問道:「我睡到你那邊去,那你睡到哪裡去?」那個流浪漢聽了,咧嘴一笑,道:「我比你容易些!」
 
又是「我比你容易些!」詹姆斯想,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流浪漢,雖然生活十分困頓;但是,他們看到別人的難處,總會及時地伸出手援助一把,因為 他們總能看到自己比別人強悍的一面。
 
詹姆斯與這群流浪漢生活了半年多,這半年多來,他與這些流浪漢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那個總愛說笑的黑人流浪漢阿里,一隻手有殘疾,但是他 卻總愛幫助那些兩隻手都有殘疾的人。面對感激,他總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比你容易些」。 那個耳朵聽力很弱的流浪漢鮑比,每次撿拾到好的東西,總是愛分一點給那位有眼疾的流浪漢;面對感激,鮑比總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比你容易些」。那個身體瘦弱的流浪漢凱特,總是愛幫助那位身體肥胖臃腫的流浪漢;面對感激,鮑比總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比你容易些」……
 
這群流浪漢,雖然來自不同地方,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在這個集體裡,他們總愛互相幫助、互相安慰、互相鼓勵;那句「我比你容易些」成為這些 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彷彿像一塊磁鐵,將大家緊緊地 團結了起來。風雨中,他們臉 上,始終有一種從容、淡定的神 色,這種神色,給人一種力量和勇氣,能抵禦塵世間一切風雨和 險阻。
 
詹姆斯終於結束了這段流浪生活,他戀戀不捨地悄悄地離開了這群流浪漢;他的眼睛裡噙滿了淚水,他知道自己深深地愛上了這群流浪漢,他覺得他們是那 麼地可愛、可親,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一顆金子般的愛心,這種愛心,使他們變得格外強大和無畏。
 
隨後,詹姆斯在美國「紐約時報」撰文,文章的題目是:「我比你容易些」。詹姆斯在文章中寫道:「我比你容易些」是流傳在這些流浪漢中最溫暖的語 言,雖然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但他們總能看到自己比別人優勢的一面,他們用自己微弱的優勢,在努力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正是有了這樣的幫助,才給了別人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氣。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流傳在這群流浪漢中的「我比你容易些」,恰似一縷和諧的春風,在人們心裡激起層層漣漪和氤氳,成為化不開的溫暖和甜蜜。 
正能量”——一詞最近出現頻率頗高。因為周遭負面的信息——災難、挫折、危險、壓力太多,所以對正能量就敏感起來。正能量的范圍很廣,只要是美好的、向上的、鼓舞人心的,統統被歸類為正能量。到底什麼是正能量 “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這正是當下人們普遍缺少卻積極追求的。
 
  一個人可以不偉大,一個社會可以有瑕疵,但是都不可以沒有正能量。一個人的正能量可以讓我們變得自信樂觀向上,一個社會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免疫氣場,讓道德保持健康。我們可以批評,也可以挑剔,但不應該悲觀,更不可以絕望。人們需要正能量的鼓舞,為了全社會那份向善的信心和希望,我們每個人或許應該反思——做道德的審判者,不如擁有鮮活的生命,在抱怨社會黑暗之前,先要保證自己還積極地活著,用我們的正能量去感染別人,推動社會和諧,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近幾年,扶不扶倒地老人居然成了一個公共話題,受到輿論的高度關注,甚至成為網絡熱搜詞匯。一旦有老人倒地,主動攙扶怕被訛,不去攙扶心裏又過不去,這是人們最真實的矛盾和糾結。原本再簡單不過的助人之行,現在卻需要左右權衡,再三斟酌,實在令人尷尬。最近兩起事件讓此話題再次升溫:一是四川達州3名兒童攙扶倒地老太被訛;二是浙江金華八旬老人倒地五六分鐘,市民卻無一人敢扶。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巨大財富,但經濟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也誘發了消費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傳播與擴散,對一些人造成了腐蝕,使他們唯利是圖,只認錢、不講德,篤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甚至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線、挑戰法律權威。無論物質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還是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始終離不開道德的浸潤和模范的引領。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載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嘆:道德衰之,誠亡國滅種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覷。
 
  面對邪惡,見義勇為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深深的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必須說,在我們身邊,總有那麼一群默默奉獻,平平凡凡的小人物,危難時刻的救援,困境之下的幫扶,無助之時的援手,相互之間的信任……點點滴滴,使他們的正能量閃現出人性的光輝,照亮著道德的方向。在我們一次一次受到不道德行為傷害、一次一次因為人性的冷漠而陷入迷茫和困惑的情況下,這些正能量在不斷傳遞給我們向善的信心和希望。
 
 
  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比較小,但是如果大家都去做的話,那將會是一股很大的力量。社會需要真正的行動者,需要更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點點滴滴的善行義舉,便可以放射積聚形成具有滔滔之勢的道德正能量。讓我們大家攜起手來,蕩滌假醜惡,彰顯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一起來見證我們這個社會道德力量的主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