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台北植物園 欽差行台是台灣唯一僅存的清代閩南式官署建築,亦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建物,迄今仍矗立於園內,述說著當年的故事。

 

1892年(清光緒18年),為接待來台視察的中央官員而於布政使司衙門 西側新建之「欽差行台」,西元1894年(光緒20年)完工。

 

該建物完工後適逢台灣歷史鉅變,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清光緒21年5月)台灣民主國成立改成籌防局;同年為日本明治28年6月,又被改為為台灣總督辦公廳使用;1933年(昭和8年),部份建物遷建至植物園迄今。

 

1985年獲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1998年成立布政使司文物館,並於2005年由農委會林試所接管。在2013年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查閱相關史料後,為符合本建物之正確名稱,更名為「欽差行台」。

 

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布政使司衙門 自光緒十四年興築,到日本時期拆除;期間雖只歷40餘年,卻正當清末日治初,台灣政治社會重大變動的時代,作為台灣最高官署,在其中曾經歷過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現存的布政使司衙門 ,雖已不是原址原貌,但仍保留著許多當時的古蹟文物,更是清代台灣官衙建築藝術的代表,歷史價值不言可諭。

◎歷史事件

◎清朝台灣設布政使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台灣設布政使,因係福建省所分,援新疆甘肅省之例,稱為福建台灣布政使司,為清朝所設21個布政使司一。十四年劉銘傳,用修築省城的經費﹔三萬一千九十六兩九錢九分銀,在台北城寶成門(西門)內側西門街上建藩台司行署,作為布政使臨時辦公室,位置在今延平南路中山堂 北面。光緒二十年後台灣省城北遷,藩台司行署就正式成為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所在。為清朝時期台灣規模最大的官衙建築。



  ○劉銘傳建設台灣

○台灣民主國始末  台灣民主國成立 18954月以後,割讓台灣一事逐漸明朗化,消息傳來台灣,群情大譁。台灣士紳頻繁的通電北京,希望朝廷收回成命,但北京以不再重開戰事為最高考慮,下令在台清朝官員整裝回內地,並命張之洞等地方大員不准接濟台灣。於是台灣士紳只好設法謀求外援。他們設想西方國家皆為民主國家,若與他們同列民主之國,應可獲得西方國家的同情,然後再以開放台灣利權加以利誘,便能藉列強勢力扭轉局勢。「台灣民主國」便在這樣的設想下誕生,巡撫唐景崧就任總統,以藍地黃虎的「虎旗」為國旗,年號「永清」。526日民主國成立當天,有遊行隊伍繞行艋舺,然後由西門進城,放著總統銀印的四腳亭由秀才抬著,一行數百人浩浩蕩蕩來到布政使司衙門(中山堂 附近)。,唐被推舉為總統,當時稱「伯理璽天德(president)」,據說他接受總統官印之後,向北方數拜之後大哭失聲。唐景崧就任當天,即刻分派「內閣」官員,並設有「議院」,儼然有近代民主國家之架構。不過,其設計十分粗雜簡略,年號、國旗、官廳名稱及官職等,充滿「清朝風格」。

 

◎日治

○近衛師團進駐近衛師團駐布政使衙門近衛師團為日本天皇親衛軍,甲午戰爭由能久親王領軍,派往遼東,準備一舉揮軍華北攻下北京。但因戰爭結束,遂不及參戰。馬關條約簽訂後,被選為台灣守備軍﹔分批乘船至台灣與海軍大將樺山資紀,進攻台灣。1895年5月29日,登陸澳底,六月三日克基隆,六月7日入台北,日軍近衛師團司令部移駐臺北城的臺灣布政使司衙門 內,將衙門作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駐營所」。

○台灣總督始政儀式日本台灣始政儀式 1895年月67日近位師團入台北城,一星期後樺山資紀海軍大將亦入城。617日舉行庶政開始儀式,擇布政使司衙門 為「總督公室」。當天上午先集合文武官員舉行「始政公式」。下午在原巡撫衙門前廣場舉行閱兵分列式,下午三時在樺山資紀與帶領日軍進入台灣的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英國駐淡水領事蒞臨下,舉行盛大的「始政紀念祝典」。正式開始了日本五十年的台灣統治,期間,每年617日都舉行慶祝「始政紀念日」活動。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約1901年攝

 

○建公會堂日本建公會堂昭和6年(1931年),日人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擇定臺灣布政使司衙門 內的籌防局正面入口廣場,興建臺北市公會堂,於是引發總督府舊廳舍的存廢問題。1932年7月11日,日本政府決定將衙門拆除,但將其中一部份遷移易地保存以作為紀念。八月開始拆除,一部份遷於植物園,一部份則移入動物園中。

 

◎光復後

○設林業陳列館設立林業陳列館台灣光復後,「修古館」(植物園布政使司衙門 )建築為林業試驗所接收,起初作為單身員工宿舍,並在左側加健澡堂,環境惡劣,衙門建築破壞日益嚴重。民國52年在省政府進行大規模整修,將損壞嚴重的梁柱更新為水泥柱,54年修建完成後,改為台灣省林業陳列館使用。整修過程中,添加許多不屬於原建築的飾物與結構。

○設布政使司文物館設為布政使司文物館民國七十四年衙門建築經內公佈公告為台閩地區二級古蹟。七十八年因屋頂漏水,樑柱損壞嚴重關閉。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台北市民政局,委託專家,進行古蹟修復,以修補損毀,去除林務局的添加物,恢復古蹟遷移植物園時的原貌。八十七年古蹟修復完成,移交台北市文化局管理,依古蹟再利用的理念,將衙門定位為台北歷史博物館,更名為「布政使司文化館」。

◎重要文物◎古蹟文物◎建築藝術○石雕○木雕○彩繪

◎相關人物布政使司衙門 ,從光緒十四年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興築以來,就是台灣最高的政治官署。日治初期,更先後充當日軍攻台指揮所,親王行館及日本台灣總督府。每個時期所經歷的時間雖然都不長,但曾經在此就任或進駐的人物,都是台灣歷史中重要角色。透過他們,我們可以看到台灣近代歷史的軌跡。

◎清朝時期

○劉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將領,征討太平天國、捻亂有功,升直隸總督。光緒十年中法戰爭起,受命督辦台灣軍務,五月在基隆擊敗法軍。光緒十一年台灣設行省,劉任首任巡撫。十四年建藩台行署,作為布政使臨時辦公處。主政期間在台大興洋務、力行新政,懇撫開礦,建機關、火藥、電報等局。召洋商,建夷館,並集資修建台灣第一條鐵路,架設電線電燈,可以說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光緒十六年,奕環病逝,劉銘傳頓失內援,施政備受制肘,十七年以病告老還鄉。二十二年病逝故鄉,諡壯肅。據載劉銘傳在家聞台灣割日,憂憤吐血,隔年元月即病逝。

○邵友濂,字小村,浙江餘姚人,曾出使俄國,光緒八年任上海蘇松太道時,逢中法戰爭,負責協辦台灣防務,並參與對法談判。中法戰後轉任河南按察使,光緒十三年轉任台灣布政使,十五年升任湖南巡撫。光緒十七年,邵友濂接任劉銘傳就任第二任台灣巡撫。上任後,便以與民休息的理由,先後合併或停辦劉銘傳開創的新政,並停建新竹以南的鐵路。令一方面卻也擴大機器局的規模(日據改為鐵道局),管理金礦開採,清丈稅賦等工作。光緒十八年增建布政使司衙門 西畔房。二十年建議遷台灣省至台北,讓台北正式成為台灣政經中心,藩司行署也正式成為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九月調任湖南巡撫,途經上海即告病歸鄉。光緒二十七病逝家中。

○唐景崧字維卿,廣西灌陽人,同治四年進士,中法戰爭期間,招撫劉永福抗法,號為知兵。中法戰後升任台灣道,光緒十七年升任台灣布政使。光緒二十年升任台灣巡撫,甲午戰爭期間在布政使司衙門 西畔房設籌房局。甲午戰後,台灣割日,清廷電諭離開台灣。但唐在台灣士紳的陳情推舉下,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並在布政使司衙門 就任台灣民主國總統,號召台民團結抗日,並希望引列強勢力支持以拒日。光緒二十一年六月日軍攻克基隆,窺台北成,唐以外援無著,內部號令不行,唐遂逃離台灣返回陸後,因抗廢黜終身,抑鬱而終。

○邱逢甲邱逢甲,一名倉海,字仙根,苗栗人。26歲中進士,馬關條約簽訂後,他與士子李季同謀思建民主國以抗日。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十四日與唐景嵩及諸士紳於籌防局議商後,二十五日成立台灣民主國,並擔任副總統,兼義軍領袖。六月基隆失守,日軍挺進台北,唐景嵩出奔內渡,台北義勇軍潰散,邱逢甲也逃回祖籍廣東。民國成立應廣東督都之請擔任教育司長,但不久即病逝,享年49歲。邱逢甲善詩文,返籍後,每每作詩詠台,常舒發對台灣的關切思念,著有『領雲海日樓詩抄』。但據連橫台灣通史上記載,邱逢甲當初內潛逃十捲帶義軍餉銀十餘兩,至今史界對其評價仍有爭議。

○歷任台灣布政使從光緒十三年台灣設布政使司,至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日為止台灣共歷九任布政使司,七名布政使:

  邵友濂:光緒期七年任台灣巡撫

  沈應奎:先後擔任三任台灣布政使

  荊德標:光緒15年到任

  于蔭霖:16年就任,該年以病免

  唐景崧:17年署理,20年升台灣巡撫

  顧肇熙:光緒21年由台灣道晉升

  俞明震:光緒21年署理

◎衙門大事紀

1887 光緒十三年置臺灣布政使司,為清代全台最高行政機關。

1889 夏,於臺北府城寶城門內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

1892 巡撫邵友濂修西畔房作為官員宴會、住宿場所。

 

1895 巡撫唐景崧於西畔房屋設籌防局。五月二十六日台灣民主成立,唐景崧於衙門就任總統,並設布政史司衙門為「臺灣承宣布政總理內務衙門」。

  六月七日,日軍進城,近衛師團駐部政使司衙門,設衙門能久親王御駐所暨近衛師團指揮所。

  六月十七日樺山資紀於籌房舉行始政式,就任第一任台灣總督,以布政史司衙門為『總督公室』

1919 新總督府落成,總督辦公之地遷離。

1930 赤島社第二回畫展在總督府舊廳舍舉行。

1025-113日,台展第四回於籌房局舉行。

126-7日,東京洋畫家田中稻三個展於衙門。

1931 124-25日,台北高校美術部洋畫展於台北籌房局舉行。

             315-22日,獨立美術協會展於總督府舊廳舍舉行

             43-5日,第三回赤島社洋畫展於台北總督府舊廳舍舉行。

             59日、10日,「黃土水遺作展」,於總督府舊廳舍 (布政使司衙門 )展出兩天。  

1931 124-25日,台北高校美術部洋畫展於台北籌房局舉行。

 

1932 8月,日人執行拆除清代留下來的布政使司衙門

1932 1123日原址正式動工興建「台北公會堂」,工程費時四年,於19361126日建造完成,主要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井手薰,全部工程共耗費98萬日圓,動用工程人員94500人。

 

http://blog.xuite.net/alfataiwan/gov/2085872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救國團松山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